中国化妆品网
新锐行业媒体平台

揭露化妆品原料造假的秘密

9点一刻,刚刚到公司的如萍就被叫到办公室,和她一起的还有公司另外一个老人,听说是厂长的侄女,颇受领导重视。来公司三天,如萍只是看了看公司的资料,还是第一次这么正式地被叫到上级办公室。

“待会有一个大客户要来公司考察,你们俩要参观引导。如萍,你刚来没多久,主要学习一下怎么带客户参观,以后这个工作会交给你。”主任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认真地说。

这次参观的客户是新秀工厂的采购负责人,新秀在市场上并不算大工厂,但对如萍所在的纯真原料厂来说,谈成这次合作,相当于公司一季度的指标,所以车间主任以及领导们都格外重视。

参观过程很顺利,唯独让新秀工厂犹豫的是价格。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除了采购一般的原料之外,新秀还需要采购一批角鲨烷——化学稳定性高,使用感极佳的烃类油脂。但角鲨烷价格十分高。

“这样吧,咱们第一次生意,只要我们签个年约,我就把价格再压低一点,生意是次要,主要是我想要交您这个朋友。”纯真原料厂的谈判人先开了口。

“嗯……”新秀的采购者还是有点犹豫,不知道怎么答复。

“您也别犹豫了,在原先基础上我们再打8折!这个诚意有了吧!”谈判人拍了拍采购者的肩头,比了一个“8”的手势。

“行!”采购者拍了一下桌子,站起来,“这个朋友我交了,回头我拟一份合同给你。”

看过整场谈判过程的如萍,对谈判者的敬佩之情又加了几分。还在发呆的如萍被谈判者点名:“如萍,你可以出去工作了。”收到眼神,另外的“老人”带着如萍离开。

“主任,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控制成本吧?”总监走后,谈判者马上转头对主任说。

“嗯,可以充入部分的异构烷烃,厂里还有其他几款类似原料。”车间主任对这个流程显得轻车熟路。

“好,要做到天衣无缝!”谈判者听到满意的答复,转身离开。

如萍快步跟上老人,小声地问:“我们利润本来不高,打8折,我们的利润还能保证吗?”

“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不用管那么多。”那人低声回,大步离开。

事实上,纯真原料厂并不是唯一一家通过替换相似原料来降低成本的原料商——以便在市场上“以价格优势获利”。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化妆品界不断重复上演着,在广州白云区、在苏州、在上海,一批规模不大的原料商正是靠着这样的方式生存着。

花样百出的造假产业链

中国香精香料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慧良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说道:原料造假由来已久,尤其不具备原料检测能力的小型化妆品企业更容易中招。

“把价格压低,就可以用低价干掉对手(其他供应商)。价格越低,说明和你的关系越铁!”行业另一位资深工程师甲讽刺道。

我认识一家工厂,超过50%的原料都是假的。我明白他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不容易,但我真的不能苟同。”工程师乙无奈地说。

据了解,化妆品原料造假已是行业常态,且防不胜防,尤其一些中小企业。

据李工(李慧良)介绍:化妆品原料造假大致可以分为4类:

第一,降低纯度,特别是一些贵重的原料成分,比如防晒剂等功能性原料,一些工厂就会通过降低纯度的方式降低成本;

第二,以次充好,比如用自己不合规生产的原料代替进口品,用工业原料作为化妆品原料等;

第三,用其他相似原料替代,以中药原料为例,中药提取物的指标往往比较简单,比如外观、颜色、气味等,但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被提取中草药的真实成份,就给了部分人可乘之机;

第四,添加微量激素,这一招比较有技术含量,激素添加量控制在检测仪器无法测试到的范围内,但利用长时间使用会产生累积效应的原理,给消费者“效果显著”的错觉。或者添加的激素压根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激素名录中。

监管空白+利益熏心成“最大驱动力”

让各企业“花招百出”的主要原因是“利”。

2016年,威莱(广州)日用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威莱)将广州创越化工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原因是合同期内(2013年11月-2014年1月)被告人唐永擅自将以甘油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替代柠檬酸甘油酯销售给威莱公司,实际供货38.2吨,货款总额130万余元,并收取其中10吨共34万余元货款。

“真假原料的利润差最大超过10倍。”另一位工程师丙爆料说。

“比如近年紧缺的1,3丁二醇,就有人用丙二醇,甘油等稀释成折光率接近来卖。利润一下就出来了”一位工程师对聚美丽解释道。

除了最根本的利益驱使,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空白也是导致原料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中90%的原料均未制定国家标准,从而无从进行质量监督。”一位业内工程师曾对媒体透露。

原料造假违法成本低

上游造假,难道品牌方没有任何的的防范措施或者维权手段?

很遗憾,答案是——几乎没有。

李工透露:在上海家化任职期间,家化对原料的把控非常严格,专门建立了原料研究部门来保障所采购原料的质量。其中应用包括生物学检验等多种检测手段来防止不合格原料进入,对重要原料的杂质也会进行鉴定与风险评估,并对所有原料依据风险程度高低进行分级管理。同时尽量遴选信誉高的大牌公司和建立原料公司黑名单制度。因此在自己创业后也会对这方面格外重视。

但国内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种经验和条件。据了解,原料造假虽然可以通过检测辨别,但95%的企业不具备这一能力。

“只要你进厂不检验,或者只是依靠眼睛看看,鼻子闻闻等感官手段,甚至再加上PH值,总固体之类粗糙的指标,那你就怎么造(假)都可以。”工程师甲补充说道,“还有一部分工厂,即使去检测,也不知道检测数据代表什么。就像很多人看不懂自己的体检报告一样。有什么办法呢?老板不给你添置检测仪器,不请专业检测人员,你一个肉身工程师也不可能像孙悟空辨识妖精那么厉害吧”

上述案例中,最终法院对被告单位判处罚金70万,对被告人唐永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被告唐永是在去私了的途中(实际上是个局)被抓的。”,“如果不是威莱霸气,创越的事也不会被捅出来”……这起诉讼案在整个原料圈是轰动的,一时间成了原料圈茶余饭后的话题。

对比范冰冰9亿多的税款,权健崩盘牵扯整个直销帝国……70万,3年这种数字似乎很渺小。但能成为一个话题中心的重要原因大概是——这种诉讼案件在行业里真的太少了!

一旦事情败露,掺假者会以影响受害者品牌形象为由,晓之以情,动之以‘钱’。受害企业一般就不再追究了。”工程师丁很无奈地说。

原料造假违法成本低,成品企业对技术重视不足致使自身没有辨别力,以及多数成品企业的处理态度,共同构成了原料造假现象的泛滥。

摸着良心造假——我只是为了活下去

这一天,新秀工厂迎来了一个“目的明确”的合作伙伴——如今成分党大火,我想要在我的面膜里加入烟酰胺成分,但你们要把握好“量”,把这个成本尽可能降低。

△靠烟酰胺成分大火的HFP/OLAY

用着从纯真原料厂买来纯度不高的原料,再“克制”地加到产品中,最后成品的烟酰胺含量可想而知。但微量的烟酰胺把这位新合作伙伴的产品包装成“烟酰胺面膜”,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新消费者。

尽管多数时候,品牌方是受害方,但有些情况下,也会成为假原料事件的主谋。”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他们可以和厂家一起‘谋划’用平价原料替代昂贵原料,或者直接营销出某个原料概念,实际上产品根本没有该成分。”

“当然,多数厂家掺假的时候会进行评估,替代必须由工厂来做不是原料商提供。”工程师甲说道。

这样做的原因是——保证原料安全性。

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营销出某种成分概念,但摸着良心说——我没有添加任何激素,我都是用安全的成分,绝对没有危害消费者。

“我就一直想着创建一个自己的品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个看似高利润的行业里,想从零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几乎是天方夜谭。”一位曾经为了降低成本用假原料的人说。

“白手起家的我要想活下去,模仿是当时我能选择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包装上借鉴一些国际大牌,原料上用大牌炒热的概念,因为他们已经帮助我们开辟了一条路。”

这些因为作假掺假带着“先天优势”的品牌在市场上大肆横行,带着品牌的“原罪”一路错到底,驱逐恪守本分的“老实人”,久而久之变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只要不是添加违禁成分,就不会出‘大事’。目前的发展阶段如此,劣币驱逐良币。”工程师戊很无奈地叹气。

对于这行业里习以为常的“灰色地带”,一位资深工程师对记者表示:希望专业人员用专业的方法守护质量的底线。压缩成本才能转化为提升效率的动力,否则就变成质量大坝的蚁穴。

“希望行业内,无论是原料商还是企业主,都能正视这些问题,做到自律。”李工也表示,“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有关部分制定可行、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措施。”

△李慧良(李工)

当然整个市场,还是有些品牌守住自己的初心。

参加了聚美丽2018年创业大赛的寻荟记创始人林瀚自信地表示:“低价低质量品牌,真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你用过好的产品是很难回头的。”

AJNA奥敬品牌创始人陈姵熙、croxx品牌主理人戴维等不少创业者都表示:不管市场如何,一定会坚持做好的产品,坚决用安全的原料。

一方面我们为这些坚守底线的品牌、厂家点赞,也更加无耻那些为了一时利益突破底线的厂家、原料商以及品牌主。对这些造假行为,行业必须零容忍!

注:文头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萍、新秀工厂、纯真原料商均为虚构,文中工程师甲乙丙丁戊均为真实采访,应采访对象要求代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化妆品新闻网 » 揭露化妆品原料造假的秘密
分享到: 更多 (0)

我们更懂化妆品行业_新锐媒体平台

联系我们在线投稿